
自雇EP是新加坡人力部(MOM)为外籍企业家、高管和专业人士设计的“创业+移民”一体化方案。与普通EP不同,自雇EP允许申请人注册新加坡公司并聘用自己,无需依赖本地雇主担保。2025年,该政策依然稳定,成功率高,尤其适合中小企业主、自由职业者和科技从业者。申请人只需满足COMPASS评分40分(满分100分),无需像GIP(全球投资者计划)那样投入上千万新元,也无需像Tech Pass(科技人才准证)那样要求20,000新元月薪。自雇EP的核心优势在于灵活性和低成本,适合希望以创业方式移民的人群。
二、申请自雇EP的三大关键条件
2025年,自雇EP的申请条件主要围绕商业可行性、COMPASS评分和公司运营三个方面。首先,申请人需具备一定的经商或管理经验(建议至少1年以上),并注册一家新加坡公司,持股至少30%。其次,COMPASS评分需达到40分,该评分体系综合考虑薪资、学历、行业、本地雇佣等因素,即使没有本科学历,也可通过高薪资(如月薪8000新元以上)或行业紧缺性(如IT、金融科技)弥补。公司需真实运营,包括租赁办公场地(共享工位亦可)、开设对公账户、签订业务合同等,避免“空壳公司”导致拒签。
三、如何低成本运营公司以满足EP续签要求?
自雇EP首次获批通常为1-2年,续签的关键在于证明公司对新加坡经济的贡献。2025年新政下,续签条件包括:年营收10万新元以上,或雇佣至少2名本地员工(缴纳CPF公积金),或获得10万新元投资。为降低成本,建议选择轻资产行业(如IT咨询、跨境电商、数字营销),利用远程办公减少租金压力,并优先雇佣兼职本地员工以满足雇佣要求。此外,参与政府支持的创业孵化计划(如Enterprise Singapore)可获补贴,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。
四、自雇EP转永居(PR)的成功策略
虽然自雇EP持有者理论上6个月后即可申请PR,但2025年数据显示,持EP满2年且公司运营稳定的申请人获批率更高。移民局(ICA)主要考察:公司纳税记录、本地雇佣情况、家庭融入度(如子女就读本地学校、参与社区活动)。为提高PR成功率,建议公司年营收达到50万新元以上,或雇佣至少5名本地员工。此外,申请人可主动参与慈善活动、加入行业协会,展现对新加坡社会的长期承诺。
五、哪些行业适合自雇EP申请?
新加坡政府对不同行业采取差异化政策,2025年优先支持金融科技、人工智能、绿色能源、Web3.0和跨境电商等领域,这些行业不仅审批更快,还可能获得政府补贴。相反,传统行业(如餐饮、零售)申请难度较大,容易因“缺乏创新性”被拒。若申请人无相关背景,可选择“管理咨询”或“国际贸易”等门槛较低的行业,但需确保商业计划具有可行性,并提供客户合同或意向书作为证明。
